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3月
目录
一、把握发展形势,明确战略目标...............................................5
(一)发展成就.........................................................................5
(二)发展形势.......................................................................10
(三)发展理念.......................................................................15
(四)发展目标.......................................................................17
二、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动力.............................................18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18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2
(三)推进智慧枣庄建设.......................................................24
(四)开展“互联网+”行动...............................................24
(五)实施人才创新工程.......................................................25
三、加快转型升级,构筑产业高地.............................................27
(一)推进工业提质转型.......................................................28
(二)推进服务业高端化.......................................................35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46
(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52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53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53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62
(三)强化园区载体建设.......................................................67
五、注重绿色生态,建设美丽枣庄.............................................69
(一)加强绿色生态建设.......................................................69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70
(三)扎实推进节能降耗.......................................................73
(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75
六、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76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76
(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78
(三)统筹城乡一体发展.......................................................79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81
(五)推进农业人口转移.......................................................81
(六)强化重点设施建设.......................................................82
七、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84
(一)推进脱贫攻坚...............................................................84
(二)积极促进就业...............................................................85
(三)提高教育质量...............................................................87
(四)打造健康枣庄...............................................................89
(五)改善生活品质...............................................................91
(六)加强社会保障...............................................................92
(七)建设平安枣庄...............................................................94
(八)促进社会和谐...............................................................95
八、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实现.............................................96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96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96
(三)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98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枣庄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科学谋划和顺利实施“十三五”规划,对于枣庄市在新常态下把握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激发新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建设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把握发展形势,明确战略目标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变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持续扩大。预计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达到2030亿元,年均增长9.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9.3亿元,年均增长14.2%,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3%,比2010年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52000元,是2010年的1.4倍。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164亿元,年均增长19.5%,是“十一五”时期的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90亿元,年均增长13.8%,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
2.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转型工作成效明显。顺利通过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中期评估,继续享受国家和省新一轮政策扶持,转型工作得到国务院肯定;累计获得国家、省财力性转移支付和项目资金64亿元,山亭区、市中区纳入省革命老区扶持范围,转型绩效考核名次位居全国前列。接替产业发展壮大。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71.5%增加到2015年的88.4%,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0年的66.3%增加到2015年的83.1%,年均提高3.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提升,达到19.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60.1:31.3调整为2015年的7.5:52.8:39.7,服务业比重提升8.4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市,台儿庄古城获批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3.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深化。“四清单一平台”行政权力运行体系基本建立,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削减比例达到18.7%。企业改革加快推进。70家市属工业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近4万名职工历史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企业重组步伐加快。
中联水泥、八一轮胎、三九医药、鲁南化工、丰源轮胎等企业重组取得实效,工业集中度有效提升。农村改革成效明显。成功获批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市、区(市)、镇(街道)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经验在全省推广;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达到93%,小麦、玉米最高亩产均居全省前列。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枣庄市商业银行更名为枣庄银行,并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枣庄农商银行成立运营,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交通银行、济宁银行、青岛银行、日照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银行业机构体系更加健全;全市民营金融机构达到27家,34家企业在齐鲁股交中心挂牌托管,企业上市实现零突破。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营改增试点平稳扩面,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启动实施;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压减80%,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加强。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枣庄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型煤化工等特色园区达到国家领先水平。招大引强取得新进展。联想烯烃、韩国奥瑟亚建阳炭黑、日本JFE煤焦油深加工等大项目签约落地,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民企落户枣庄。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期间,共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87个,累计完成投资1800余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倍;过亿元项目947个,累计完成投资3600余亿元,对GDP贡献率达40%。
4.城乡建设协调并进。新城功能不断完善。市实验高中一二期工程、职业中专一期工程、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新城园、市立医院新城分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体育中心“两馆”等建成使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贸流通等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公共设施更加健全。新建改造各类地下管网535公里,供热面积达到2929万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99.6%,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7%,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客运换乘中心建成使用;BRT实现五区无缝换乘,通车总里程全国最长;公共自行车实现全市“一卡通”。村镇建设成效显著。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达到13个,100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全市所有村居。水利设施加快建设。庄里水库建设全面启动,辛庄水库扩建、周村水库扩容工程顺利推进,岩马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市域交通更加通畅。京沪高铁、枣临铁路、枣临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北留线、枣曹线改建等工程进展顺利,枣鱼高速跨湖工程及枣木高速东延纳入全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全市公路里程达到8368公里,比2010年增加1408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51公里,实现“村村通”全覆盖;台儿庄复线船闸竣工运营,枣庄港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
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品牌创建成绩斐然。实施重点绿化工程584个,新增造林面积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2%,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冠世榴园成功创建国家古石榴森林公园;实施重点创园项目63个,新增各类绿地1.46万亩,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成省级以上生态示范区3个、生态镇(街道)45个,山亭区成功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名单。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加快推进。全面完成82处露天采石场关闭任务;治理破损山体、废弃矿井矿坑、采矿塌陷地3万亩。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关闭产能30万吨以下小煤矿18处,淘汰落后产能25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8台,容量14.4万千瓦;关停立窑水泥生产线264条,淘汰落后产能2600万吨,结束了枣庄50多年立窑水泥生产的历史。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万元GDP能耗累计降低
18.5%,提前一年完成省下达目标;COD、SO2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节能降耗连续三年走在全省前列。水污染防治国内领先。深化“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建设,代表山东省参加迎淮核查,取得了淮河流域和全国九大流域“双第一”,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得力。狠抓减煤、降尘、治企、控车等关键环节,替代淘汰建成区燃煤锅炉567台,淘汰黄标车、老旧车6.3万辆,全面完成100项工业企业脱硫脱硝治理任务,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明显,治超治限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列。
6.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民生投入不断加大。累计完成民生支出710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0%。就业任务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到28万人、34万人,完成“十二五”任务的109.3%、124%。居民收入逐年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758元、12058元,年均分别增长10.9%和13.3%,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消除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93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标准化校舍169万平方米、幼儿园29万平方米,校舍楼房率保持全省前列,滕州市、市中区、峄城区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验收;改扩建各级医疗卫生设施38万平方米,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比“十一五”末增加47%。文化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圆满完成大运河申遗任务,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第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第一届和第二届世界石榴大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累计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3.9万套,其中实施棚户区改造11.5万户,建设回迁安置房11.8万套,竣工9.3万套,回迁率达76.9%;改造农村危房9505户。社会保障更加充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一连增”,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完成城乡并轨,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大幅提升。“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基本实现城乡社区网格全覆盖,“两抢”案件由2010年3.02起/天下降到0.38起/天;食品药品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
(二)发展形势
1.发展机遇(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契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以信息、生物、智能、新材料、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加速融合创新,不断引发制造、能源、健康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颠覆性革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我市处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阶段,抢抓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将优势资源集聚到重点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就可能实现新兴产业跨越追赶、后来居上;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可促其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2)国家宏观调控重点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型升级。中央大力倡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显示出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这不同于以往侧重于需求端管理,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从生产、供给端入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十三五”期间,国家要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然要加大对转型升级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我市已列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和《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继续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
(3)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市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带来难得契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韩自贸区”和“中澳自贸区”等,增强了区域间要素流动和板块间互动效应,必将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市可借力“一带一路”,加快推动煤炭、水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走出去”,深化对外产业合作。依托高铁便利和产业基础等优势,对接“长三角”,积极吸引聚集高端制造业生产加工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引进互联网+、新型制造等新兴业态,吸引外地高校、医院来枣庄合作办校办医,为提升产业层次、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创造条件。
(4)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战略的实施,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在全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中,西部经济隆起带的扶持政策含金量最高。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六市中,我市是京杭运河发展轴和临枣济菏发展轴的交点,连接中国南北经济的京沪高铁、京台高速、京沪铁路、京杭运河都从境内穿过。
枣临高速、枣临铁路,不仅连接了几大重要交通动脉,也打通了我市入海通道。促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有利于我市积极吸纳聚集资金、项目、人才等生产要素,促进商品流通、产业辐射、市场拓展,在鲁苏豫皖四省相邻地带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2.面临挑战(1)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动力转换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经济向科技、政治、军事和国际治理等领域延伸,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变数加大,挑战前所未有。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转型的攻坚期、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新的增长动力尚未有效形成,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2)面对生态建设新要求、实现绿色发展的挑战。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资源利用设置了总量红线。我市重化工业偏重的结构现状一时还难以改变,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工业项目还占有较大比重,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资源长期开采导致生态环境过度透支,生态治理欠账较多。因此,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我市“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之一。
(3)应对区域竞争新形势、实现赶超发展的挑战。我市与周边济宁市、临沂市和徐州市同处鲁苏交界。东部临沂市,开通了经满洲里至德国汉堡的国际直达铁路货运班列,正推进实施鲁南城际铁路建设,交通区位优势大幅提升。西部济宁市,围绕建设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和中华儒家文化传统创新区,高技术、信息、文化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南部徐州市,借力江苏“振兴苏北”政策扶持,经济发展转入快车道。与上述三市相比,我市曾经拥有的交通区位优势相应缩小,产业竞争力趋弱,区域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3.存在问题(1)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偏小。2015年,全市GDP仅占全省总量的3.2%,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总量的2.7%,均居全省第15位。增长速度偏慢。在煤炭行情持续低迷大背景下,我市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财源结构转换面临“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GDP、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均居全省第14位,整体呈下降趋势。开放程度偏低。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的0.52%,排在全省末位,外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足1%。大企业大集团偏少。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9家,上市企业仅有1家,纳入统计范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60个,与周边地市相比,企业项目规模小、总数少、后劲不足问题明显。质量效益不高。全市工业利润、利税分别低于全省平均10.3和8.6个百分点,企业经济社会效益偏低。
(2)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仍然较高。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近七成,在全市重点监测的纳税50强企业中,煤炭、水泥企业占了三分之一。服务业仍是短板。服务业占GDP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全省9.9个和5.3个百分点,差距依然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9.8%,低于全省12.5个百分点。
(3)创新驱动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市专利授权数量1665件,仅占全省的2.3%,位居全省第16位。研发创新平台缺少。国家级科研机构、研究型综合院校仍为空白,省级研发机构不到全省总数的3%。人才集聚能力较弱。“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泰山学者”只有5人,高层次人才和创业领军人才远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技能岗位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比维持在1.3:1,技能人才短缺情况长期存在。研发投入偏低。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27.7亿元,占GDP的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26.2亿元,仅占全省的2.2%,位居全省第14位。
(4)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就业方面。破产企业、小型煤矿的整合关闭带来新的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聚集的数量和速度加快,全市劳动力年度供给总量在15万人以上。教育方面。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中小学师资缺口较大,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棚户区改造方面。待改造棚户区两万余户,改造任务依然艰巨。社会保障方面。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快速扩大,确保待遇按时足额支付难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多,大气综合治理难度大,能耗空间、环境容量制约日趋明显,采煤塌陷地面积位居全省第3位,治理任务较重。
(三)发展理念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一目标,牢牢把握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的战略定位,着力推动创新、开放、生态“三大跨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型城镇、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四个体系”,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打造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新枣庄。
2.基本理念。“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干在当下、成在实处,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1)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贯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坚持工业强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制度性变革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注入新动力,切实打造好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两大高地”。
(2)统筹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型中的枣庄,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落后、基础设施欠账、两大文明不协调等短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以实现人的城市化为核心,在协调发展中拓宽空间、增强后劲。
(3)绿色生态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协调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生态功能区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改革开放发展。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我市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内外开放并举,把招商引资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搭建平台、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释放经济潜能,增强经济活力。
(5)成果共享发展。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围绕实现“两个翻番”,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枣庄建设成为转型升级和经济文化融合发展高地。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1.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方财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2.转型发展取得突破。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优势,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
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经济指标更加平衡协调,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3.民生保障更加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平安枣庄建设深入推进,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4.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枣庄、诚信枣庄建设扎实推进,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5.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基本控制,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6.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市扎实推进,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党的建设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坚持创新驱动,集聚发展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智慧枣庄建设,开展“互联网+”行动,实施人才创新工程,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1)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创新产业集群统筹,以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围绕全市煤基精细化工、锂电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布局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安排知识产权(专利)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采用创业券、创新券等方式,支持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或科技服务,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水平研发平台;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30家以上;布局建设2—3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培育3—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小巨人”企业20家。
(2)加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力度。加快科技、金融融合步伐,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开展科技服务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试点,支持银行加大对轻资产科技服务企业的资金投放力度。鼓励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面向科技服务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设立区(市)级扶持资金,为科技服务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贴息或科技计划扶持。
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出台和完善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区(市)可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园区)设立银行科技型专营支行、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为科技创新开展信贷、担保等金融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破解融资瓶颈。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与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募集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
支持有条件的区(市)出台和完善创业投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有条件的区(市)可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园区)设立银行科技型专营支行、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为科技创新开展信贷、担保等金融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破解融资瓶颈。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与集合票据等方式融资,募集资金重点用于科技创新。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体系,实现维权援助网络全覆盖,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信息公开,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主导作用,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构建知识产权仲裁运行机制。探索设立综合性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
2.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枣庄市中医院合作模式,支持本地高校、医疗机构和骨干企业与海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对接开展合作,支持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及中科院等在我市建立分支机构,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推广服务。组建枣庄市生产力促进中心、鲁南产业技术协调创新中心、枣庄云网创新创业平台等重大创新平台,积极吸纳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与省级或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外部人才和智力,推进我市新型智库建设。完善技术入股和转让、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合作模式,重点引进一批对全市转型升级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融入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技术需求,与京沪沿线、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建立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境外技术研发和机构收购活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强与省级或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外部人才和智力,推进我市新型智库建设。完善技术入股和转让、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多种合作模式,重点引进一批对全市转型升级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积极融入全省对外开放战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重大技术需求,与京沪沿线、长三角、京津冀区域建立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境外技术研发和机构收购活动,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
3.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1)建设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立足我市实际,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进互联网与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创造新的科技服务业态。积极推进枣庄高新区、各区(市)经济开发区、国家火炬中小机床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纺织新材料纱线产品开发基地、软件和服务外包基地等服务载体建设,建立起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业创新体系。
(2)开展专业技术服务。开展检验检测、卫生、食品、公共安全、环境等专业技术服务。提高枣庄市省级煤炭质检站、滕州国家机床质检中心、枣庄高新区锂电池质检中心、滕州省级机械及机械密封产品质检中心、省特检院枣庄分院、国家石榴种质资源圃,枣庄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枣庄市质检所、枣庄市计量测试所、枣庄市条码及印刷品质检站等检验检测公共平台建设水平,扩大业务服务覆盖范围,推进全市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3)着力打造创新平台。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公共服务平台,引导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重点产业联合建设公共创新平台。积极发挥山东省工业水处理药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晶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滕州机械工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山东省新材料纱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鲁南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院、鲁南锂电新能源研究院等创新研发平台行业研发服务功能,积极创建山东省精密数控机床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甲醇制烯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锂离子电池企业重点实验室。到2020年,全市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技术市场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培育10家以上创新能力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打造1—2个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服务示范园区。
(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1)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学科技园、商贸企业集聚区等现有条件,探索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新模式,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一批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众创空间。健全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打造支撑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新载体,争创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市。
(2)加强创业培训载体建设。完善枣庄创业大学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区(市)、驻枣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社会培训机构设立创业学院、教学点、实训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市创业培训任务全部由创业大学承担,培训后创业参与率不低于90%,创业成功率不低于20%。
(3)加强创业孵化园建设。鼓励和支持政府部门、枣庄高新区、各区(市)经济开发区、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每个区(市)集中打造1—2个创业孵化园,吸纳更多企业和人才进驻,带动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就业。到2020年,建成枣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各级各类孵化器数量达到20家,孵化场地总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1000家,毕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
2.激发创新创业热情(1)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鼓励高等院校允许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实施弹性学制,改革学籍学业管理,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
建立枣庄市留学人员协会,引导枣庄籍留学人员回乡创业。
(2)鼓励农村劳动力创新创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依托现有各类园区等存量资源,整合创建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鼓励各类企业和社会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搭建一批农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支持农民网上创业,大力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学习推广“淘宝村”发展经验,建设一批“电商示范村”。
联网+”和电子商务,学习推广“淘宝村”发展经验,建设一批“电商示范村”。
(三)推进智慧枣庄建设
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宽带的建设和改造,促进宽带普及提速,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建设新一代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发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的优势,建设鲁南数据中心,打造继济南、青岛之后省内第三个一级节点,打通枣庄信息化发展的“高速公路”。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建设智慧城市云服务中心,整合打造面向民生、产业、政务服务和城市管理的四大应用平台,推进重点智慧应用工程建设,建成城市运行高效、产业发展创新、人文社会和谐、信息基础统一的智慧型城市。打造特色“互联网小镇”。利用高铁优势,建设锦水长街高铁“互联网小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互联网经济产业园、高铁信息产业园和新兴产业的创业平台。以高铁“互联网小镇”为龙头,配套建设枣庄经济开发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滕州龙园古镇互联网+综合平台、薛城孵化器2.0科技创新产业公园、山亭鲁南网商谷创业园,利用互联网技术,形成集创意创业、软件开发、技术孵化、养老、旅游等多种业态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
(四)开展“互联网+”行动
“互联网+”协同制造。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依托鲁南机床等企业,积极培养以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
机床等企业,积极培养以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到2020年,建成3D打印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一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取得突破,部分领域技术和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争创国家级智能产业园区。“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方式互联网化;推进农业传感器应用,主动对接北斗卫星系统,形成可复制的农业物联网模式,发展精准农业。
大力实施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物联网示范应用。“互联网+”现代物流。提升物流园区智能化水平,提高物流供需信息对接和使用效率,鼓励大数据、云计算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建设智能仓储体系,提升仓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引导煤炭、化工、水泥等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及快递企业等与电商深度合作,发展便民利商新业态。加快推进区(市)到村物流配送网络和村级配送网点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互联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推进“枣庄工业品线上推销行动”,培育“枣庄电商谷”、鲁南网络经济产业园、峄城颐高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枣庄茂源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山亭网商科技产业园等,创新产品销售模式,形成互联网经济集聚园区。
(五)实施人才创新工程1.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围绕产业转型引进人才。重点瞄准煤化工、装备制造、锂电、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围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依托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面向海内外广揽一批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集聚一批创业创新团队,形成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结合项目招商引进人才。以实施枣庄英才集聚工程为引领,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促进,“刚性”与“柔性”相结合,充分发挥高铁的“磁场效应”,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向我市聚集。着眼战略合作引进人才。引导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企事业单位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通过联合办院、联合办校等,拓宽事业发展和人才引进渠道。搭建发展平台引进人才。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抓好院士(博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科技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重点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面向海内外引进培养1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高新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和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2.完善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依托我市3所高等职业学院和18所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每年至少培养1000名“金蓝领”,扩大高级技师的数量规模。发展壮大企业家队伍。重视打造本土企业家队伍和职业经理人,建设企业家人才库,鼓励企业家走出去,通过学习考察、培训深造,开拓视野、提升境界。重视企业家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加强“二代”企业家培训,引导企业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岗位交流,多渠道培养锻炼干部,提升管理能力和素养。
3.优化人才使用机制和环境。创新工作机制。遵循市场经济和人才工作规律,积极稳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实现“借梯上楼”,夯实人才本地发展的基础。鼓励企业利用股权激励、分红等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依托枣庄高新区建设“人才特区”。打造良好环境。积极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自然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建设好专家公寓、国际学校等,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安居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强化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好人才工作专项经费使用、引进人才补贴奖励、创业研发经费资助等扶持政策,最大程度地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引进用好留住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领军人才。
三、加快转型升级,构筑产业高地
抓住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的思路,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动力,以“四化”同步为根本路径,突出工业提质、农业提效、服务业提速,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构筑产业发展高地。务业提速,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构筑产业发展高地。
(一)推进工业提质转型
以“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为引领,落实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围绕“265产业集群”培育,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我市工业整体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元。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1)化工产业。依托鲁南化工、联想控股、薛城能源等龙头企业,继续保持我市在化工产业发展上的领先优势,做大做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薛城能源循环经济百亿产业园、滕州西岗苯制品加工基地、市中水处理剂生产基地、西集精细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基地)。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向煤基新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延伸。重点在香烟过滤嘴、醋酸绸缎、工程塑料、煤基新能源、医药中间体、碳纤维复合材料、高纯电子化学品、高性能水处理剂等产品开发上实现突破。加快推进瑞达6万吨聚丁烯、新能凤凰78万吨扩产、薛城能源20万吨煤焦油馏分轻质化、丰元化学10万吨草酸精制及2万吨磷酸铁锂、泰瑞化工—萘系精细化学品研发等项目。到2020年,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2)装备制造产业。依托鲁南机床、鲁南装备、威达重工等龙头企业,抢抓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发挥“中国中小机床之都”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鲁南装备制造基地、滕州中小机床制造基地、山东省造纸机械产业基地、鲁南汽车配件产业园等,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推进我市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矿山设备、化工机械设备、造纸机械设备、广告设备、采暖制冷设备、先进纺织印染装备、特种阀门等专用设备。到2020年,全市装备制造产业形成千亿产业规模。
(3)煤电产业。支持枣矿集团、泉兴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稳定市内煤炭产能,继续实施市内煤炭资源保护性开采、控制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改进采掘工艺及采煤方法,合理解放“三下”压覆煤炭资源。建立煤矿退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消化过剩产能。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加快煤炭由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推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依托华电国际等企业,发挥我市煤炭铁路运输和“外电入鲁”主要运输通道优势,统筹煤炭开发布局和电网输送条件,建设鲁南煤电一体化开发基地,科学布局大型、高效煤电机组,严格执行污染物总量排放替代制度,积极实行“上大压小”,严控全市煤炭消耗量,加快建设产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重点推进十里泉发电厂“上大压小”2×66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八一热电公司2×35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热电机组,田陈富源2×35万千瓦发电机组,新源热电100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通达电力1×4.5万千瓦热电联产节能技改,建阳热电公司污泥焚烧热电联产二、三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市实现煤电机组装机总规模520万千瓦,年发电量270亿千瓦时以上。
(4)建材产业。依托鲁南中联、枣庄中联、泉兴中联、滕州中联、山亭华沃等重点企业,发挥我市水泥产量大、质量好的优势,扩大水泥产业整合重组成果,推进建设中联水泥淮海运营管理区总部,增强行业影响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特种水泥,重点实施速凝早强水泥、高强水泥、油井海工水泥、耐冷耐热水泥等生产项目。大力发展定制水泥制品,重点实施新型水泥墙材制品、节能保温复合墙体材料、水泥非烧结承重制品以及大型水泥地下管道、水泥预制构件等生产项目。依托金晶、华阳、耀鸿、联兴、榴园玻璃等重点企业,实施好中国(滕州)玻璃城项目,大力发展玻璃深加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鼓励企业研发科技含量高的艺术玻璃、丝印玻璃、立体彩镜玻璃、防弹玻璃、磁控镀膜玻璃等高端产品,加快完善研发、物流、会展、商贸、信息、检测等配套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特种水泥和定制水泥制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玻璃深加工产贸基地。
(5)纺织服装产业。依托万泰创业、海扬王朝、联润新材料、青纺联、瑞兴鞋业、锦海伦服饰、丰泽印染、山河纺织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整合产业资源,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打造纺、织、染整、面料、服装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着力推进联润6万锭高档功能性生态环保色纺纱、青纺联酒店用纺织品、市中区纺织品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项目,重点发展多组分、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业化纺织及针织、牛仔服装。重点建设枣庄经济开发区纺织工业园、税郭纺织工业园、台儿庄纺织产业园、峄城纺织服装转型升级示范园等,积极创建国家级高端纺织产业研发基地和示范基地。到2020年,建成鲁南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
(6)橡胶轮胎产业。依托八一轮胎、丰源轮胎等优势企业,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拉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鼓励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低温连续混炼、氮气硫化等先进工艺技术,大力开发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雪地轮胎、节油轮胎、缺气保用轮胎等特种产品和高端产品,支持市中区管带橡胶产业发展。到2020年,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特种轮胎生产基地。
(7)造纸产业。依托远通、华润、中科、博闻等骨干企业,优化集聚区空间布局,加强技改创新,加快应用现代清洁制浆造纸技术与装备,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重点建设远通纸制品产业园及特种纸生产基地,推进华润60万吨高档彩板纸、金田38万吨灰纸板、海象纸业20万吨纱管纸、恒宇10万吨纱管纸技改、秦世集团高档装饰新材料等项目建设,推动造纸产业向特种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特种纸生产基地。
(8)食品加工产业。依托盈泰、祥和、穆拉德、莺歌、久信、润品源、益康、三主粮、海石花、兄弟等龙头企业,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品牌优势,大力发展畜禽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果品加工、蔬菜加工、粮油加工、休闲食品等食品加工产业。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项目,推进山亭经济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城头镇全国豆制品产业基地、峄城石榴特色化产业基地、滕州马铃薯主粮化产业基地等建设。依托青岛啤酒、汉诺、华泽、帝豪等企业,发展白酒、啤酒、葡萄酒等系列产品,支持山东中烟(滕州)卷烟厂升级改造。实现食品加工产业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转变,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到2020年,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
2.培育发展新兴产业(1)锂电产业。依托精工电子、鸿正电池材料、润恒电子等重点企业,推进锂电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形成锂电材料—锂电池—控制系统—检测检验—锂电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锂电材料方面,重点抓好正极材料、锂电隔膜、电解液等原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夯实发展基础。锂电池方面,重点发展圆柱型锂动力电池、软包锂离子电池、方形锂动力电池等,全力开发光伏电站储能锂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船舶、海洋航标、金融电源等使用的高性能锂电池。控制系统方面,重点抓好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电池管理系统、动力控制系统等的研发制造。检测检验方面,依托省级锂电检测检验中心,与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所合作,着眼于服务国内锂电企业,尽快打造国家级锂电池质检中心。锂电产品方面,发展电动车生产线、核心零配件以及相关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及销售。重点推进高新区10万辆电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峄城区30万辆新能源电动轿车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
与北京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所合作,着眼于服务国内锂电企业,尽快打造国家级锂电池质检中心。锂电产品方面,发展电动车生产线、核心零配件以及相关软件的设计、开发、制作及销售。重点推进高新区10万辆电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峄城区30万辆新能源电动轿车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内重要的锂电产业基地。
(2)新信息产业。依托惠普、中兴、腾讯等专业公司,抓住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机遇,重点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产业,壮大电子产品制造业规模,合理安排各类业态,抓好互联网小镇规划和招商,瞄准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等高端互联网产业,引进杭州雅购、盈盈理财等100家电商企业。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为主体,建设鲁南数据中心,打造继济南、青岛之后省内第三个一级节点,形成数据中心与互联网小镇共同促进的网络经济产业园。到2020年,建成年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的新信息产业集群。
(3)新能源产业。依托亿兆能源、海川实业等重点企业,利用荒山荒地、采煤塌陷地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推进国开能源400兆瓦、台儿庄150兆瓦、诚尚60兆瓦、华电文峰山50兆瓦、乾山49兆瓦、双正40兆瓦、普照30兆瓦、新源热电30兆瓦、深圳能源20兆瓦、金科新能源20兆瓦等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发展农林剩余物直燃发电、垃圾和污泥焚烧发电等生物质发电产业,加快丰源、中科、建阳、富源、泉兴等生物质发电工程和山亭、联创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加快太阳能光热、光伏产品制造业发展,扶持中科蓝天、阳光博士、黄金太阳、山东光普等企业发展,建设山亭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争创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建成省内太阳能光热制品制造产业高地。到202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700兆瓦以上,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兆瓦以上。
中科蓝天、阳光博士、黄金太阳、山东光普等企业发展,建设山亭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争创新能源应用示范城市,建成省内太阳能光热制品制造产业高地。到202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700兆瓦以上,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兆瓦以上。
(4)新医药产业。依托华润三九、海王药业、威智、益康、康力、药海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重点实施华润三九三期、百科药业迁建、一笑堂胶制品、康力医疗器械、银海医药物流等项目,建设枣庄华润三九工业园、市中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大坞镇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博(康德莱)医药产业园,抢占新医药产业制高点。到2020年,建成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
(5)新材料产业。依托东方光源、枣庄天正、汉旗科技等企业,加强产学研联合,构建新材料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光纤光缆、高导磁材、石墨烯、IT电芯封装、软性铁氧体磁芯等新材料。重点推进东方光源二期特种光电缆、华源磁材、无线充电设备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市中区电子产业园,支持清华大学和昆山维信诺科技开展OLED液晶显示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着重培养扶持OLED液晶显示产业上游配套产业,逐步形成OLED液晶显示技术上游配套超薄基板、柔性基板和导电基板等各类项目产业集聚。
到2020年,形成淮海经济区具有竞争力的新材料基地。
(6)节能环保产业。依托中材科技、海吉雅环保、东大锅炉、天畅环保、泰和水处理等企业,大力研发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新型膜材料、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推广高效锅炉,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加快新能源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大气治理技术装备,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推动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成套化,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应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到2020年,形成在省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新型膜材料、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等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加快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推广高效锅炉,扩大高效电动机应用,发展蓄热式燃烧技术装备,加快新能源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推广大气治理技术装备,开发新型水处理技术装备,推动垃圾处理技术装备成套化,加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应用,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产业。
到2020年,形成在省内外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二)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牢固树立“三产兴市”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养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辐射范围明显扩大,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达到45%。
1.发展生活性服务业(1)旅游产业。激发旅游业企业活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到2020年,全市旅游总消费额达到22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约占全市GDP的6%,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旅游产业发展强市、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示范市、全省著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
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战略。深入推进城市与旅游形象塑造,创新发展旅游产品体系,加大市场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提升城市旅游环境,推动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台儿庄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抓好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翼云石头部落、莲青山风景区、月亮湾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的改造提升和市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衔接,做到“串珠成链”。重点推进微山湖红荷湿地·古镇旅游区、冠世榴园、运河湿地、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莲青山旅游区、龟山风景区等争创国家4A级景区。到2020年,全市5A、4A级景区分别达到3家、15家。
旅游环境,推动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以台儿庄古城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抓好红荷湿地、微山湖古镇、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翼云石头部落、莲青山风景区、月亮湾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的改造提升和市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衔接,做到“串珠成链”。重点推进微山湖红荷湿地·古镇旅游区、冠世榴园、运河湿地、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推进铁道游击队纪念园、莲青山旅游区、龟山风景区等争创国家4A级景区。到2020年,全市5A、4A级景区分别达到3家、15家。
构建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发挥山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的带动作用,重点实施“一带三镇五点”建设,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宜居小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培育“运河人家”“湿地渔家”“榴园人家”“森林人家”“枣园人家”“山亭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推进庄里水库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榴园旅游小镇、翼云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区、仙人洞旅游度假区、岩马湖生态旅游、乡村季风采摘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
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提升与养生养老相结合的温泉休闲产品档次,大力发展体育旅游,推动滕州滨湖湿地公园、台儿庄运河湿地公园等争创省级休闲垂钓示范基地。立足打造中国新型赛车城市、全国健身秧歌城市品牌,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加快保健养生、温泉、滑雪、自驾游营地、绿道旅游、文化演艺等新业态休闲产品开发。打造儒风运河客运航线,兴建专门的客运港口和配套航道,逐步发展我市沿运水上观光休闲游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就业水平。
业态休闲产品开发。打造儒风运河客运航线,兴建专门的客运港口和配套航道,逐步发展我市沿运水上观光休闲游产业,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就业水平。
(2)文化产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和品质,推进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培育发展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左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打造四大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培育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工业文化。充分挖掘百年中兴深厚文化积淀,保护修复历史遗存,展现以中兴公司为代表的近代民族工业实业救国、富国强民的文化内涵,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依托中兴历史文化博物馆、国际洋行、枣庄老车站等遗迹遗址,在市中区建设中兴文化产业园,突出体验性、互动性、创意性,打造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园区。红色文化。依托薛城区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整合鲁南支队、运河支队等史料,建设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扩大铁道游击队品牌影响力。实施八路军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滕州国防教育基地、台儿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提升改造工程,整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旅游景区资源,打造“抗战英雄城”名片,丰富抗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知名度。历史文化。充分挖掘墨子、鲁班、奚仲、匡衡、毛遂等历史名人文化资源,进行多方位包装和开发利用,推动墨子文化产业园、奚仲文化产业园、匡衡文化园、伏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运河文化。抓住“大运河”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机遇,打造“诚信、仁义、包容”运河儒家文化品牌,做大做响台儿庄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推动省级“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与我省运河沿岸城市共同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和开发利用,推动墨子文化产业园、奚仲文化产业园、匡衡文化园、伏羲文化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运河文化。抓住“大运河”文化遗产申遗成功机遇,打造“诚信、仁义、包容”运河儒家文化品牌,做大做响台儿庄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推动省级“台儿庄运河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激活运河文化遗产潜力,与我省运河沿岸城市共同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创意创新,支持广告、设计、数字技术、动漫、游戏制作等各种形式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不断加大对文化原创和文化创意活动的扶持力度。加强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发挥“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资源整合、跨界融合功能。
促进广告业向电子屏、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等各个领域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重点推动国家级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试验园、市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台儿庄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峄城石榴文化创意产业园、鲁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建设。
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天穹艺术中心等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释放活力。放宽文化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改变传统流通方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影院线、影视文化、演出联盟等现代文化流通产业。加快建设和完善各类文化协会和文化商会,发挥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康养服务业。坚持事业、产业发展并重,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实行居家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促进医养结合,积极拓展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休闲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为主要内容的康养服务业。重点建设市社会福利(养老)服务中心、枣庄颐源山庄养生养老产业园、枣庄市立二院驻高新区养老康复中心、山亭区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市中区甘泉养老康复中心、滕州市龙河湾养老康复中心、台儿庄区人人健康城、薛城区鸿福怡养护老院、峄城区怡养山居养老健康基地、山亭区养老养生示范基地等。到2020年,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镇街。
(4)商贸服务业。以丰富业态、建立流通网络、完善市场体系为主线,构筑层次清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市场体系。
促进传统商贸转型。以新型业态改造提升大型百货企业,引导小商品市场、日用品交易市场向专业化商场、品牌展示中心等新型经营方式转型。积极发展贴近居民生活的中小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折扣店,鼓励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家电、农副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补充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业态形式。建设以三角花园商务商贸中心区为依托的省级重点服务业园区,以华派梦想城、枣庄民泰同购商贸城、怡景丽家国际家居广场等项目为依托的现代商贸区,推动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广场等项目为依托的现代商贸区,推动传统商贸产业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农贸市场。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步伐,切实改善农副产品交易环境,进一步提升商业流通层次和市容环境水平,保障农副产品供给安全。优化市场规划布局,市驻地按照群众生活需要加快新建农贸市场;区(市)驻地根据市场周边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进行布局调整,提升层次;镇(街道)驻地及人口聚集中心村推进农贸市场建设与改造提升。
切实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用评价监管制度,实施市场星级认证制度。通过升级改造,使全市农贸市场总体布局合理,摊位整齐规范,人流、物流通道宽畅,附属设施齐全。到2020年,全市城乡农贸市场面貌实现明显改观,全面完成区(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
培育壮大专业市场。突出专业化、特色化,加快升级换代,增强辐射力。城区以构建大型现代化综合批发市场为主,适度发展大型特色专业市场,加快建设万达广场、兴盟国际商城等专业市场,壮大汽车文化贸易产业园、万洲浙商城、盛北商贸城、中央天街、石榴综合批发市场、杏花村嘉誉干杂海货调味品市场、滕州(义乌)真爱商城等各类专业市场,推进网上商城建设,打造国内外知名专业市场集群;重点镇(街道)以建设特色专业市场为主,适度发展大中型综合交易市场;一般镇(街道)适度发展大中型批发市场,规范发展小型批发市场。
(5)体育产业。推进体育竞赛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市场资源参与体育竞赛,推动体育赛事向社会化、市场化转变。强化赛事服务,降低赛事筹办成本。培育专业化体育赛事推广和运营机构,活跃体育赛事经济。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
利用市场机制,设立足球、篮球、排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联赛,鼓励社会力量创建职业体育俱乐部。引进培育国际、国内精品赛事和传统品牌赛事,科学运作枣庄国际马拉松赛事,打造城市新名片。提升智力运动、健身秧歌、国际冬泳节以及薛城全国汽车摩托车大赛、台儿庄全国河钓大赛、滕州全国马拉松比赛、山亭梅花山全国自行车比赛等赛事活动水平,擦亮“全国健身秧歌城市”“中国新兴赛车城市”“全国棋牌运动推广基地”“全国公开水域垂钓基地”“全国中长跑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全国自行车训练基地”等品牌,结合实际不断打造新的赛事品牌。发展特色体育休闲旅游产业。举办群众性体育休闲精品赛事,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基地。利用境内河流、湖泊、山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打造群众日常休闲健身基地和节假日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发展户外营地、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服务设施,打造户外、水上、航空、越野等特色旅游体育项目。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20亿元。
2.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现代物流。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发展沿运、沿高、沿铁物流,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扩大产业辐射范围,打造成为淮海经济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基地。济区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基地。
建设现代物流园区。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快件集散中心和快递末端服务平台。建设煤炭、化工、机床、水泥、玻璃、纺织、服装、医药、粮食、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加快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枣庄市粮食仓储物流中心、鲁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滕州国际冷链物流产业园、滕州临港物流园、台儿庄港航物流产业园、峄城临港物流园、山亭B型保税物流园、市中北部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打造物流信息平台。支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综合服务等功能,建成物流业务宽带信息网络和大中型企业物流信息网络,为电子商务提供广泛、及时、准确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统一,推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立晨物流枣庄分公司、九洲快运物流网、鲁南煤炭交易中心、丰源远航物流园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
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快递业整合资源,实施快递“上车、上船、上机”工程,与民航、铁路、公路等行业联动发展,加快向综合性快递物流运营商转型。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第三方物流集团公司和大型物流企业。支持行业协会和经济、技术、管理、人才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为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搭建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2)现代金融业。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工业转型振兴、高端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快建设组织体系健全、市场体系完善、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生态环境优良的现代金融体系。到2020年,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以上。
完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做优做强,支持枣庄银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支持枣庄农商银行引入优质战略投资者,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吸引异地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在财税、租建办公用房、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扶持。
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发展小贷公司、政府支持的融资性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典当和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企业设立创投公司。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支持有实力的民间融资服务机构跨区域经营。到2020年,力争枣庄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5家以上,资产规模达到300亿元以上;枣庄农商银行资产规模达到260亿元以上;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21家以上。
推动金融聚集发展。重点建设滕州市和薛城区金融聚集中心,推动定向招商,形成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为一体的新型金融业态;集会计、律师、资产评估、科技孵化器等服务机构为一体的新兴金融聚集区。依托金融聚集区,搭建集融资服务、政策发布、信息交流、行业运行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服务中心,引导金融服务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加大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满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
综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完善上市后备资源库,健全奖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利用资本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推动一批绩优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大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市上市企业达到5家以上,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企业30家以上,每年新增3家企业利用债券融资。
打造基金小镇。梳理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作用,优化外部投资环境,依托枣庄高铁站前广场锦水长街等载体,全力招引各类基金公司、私募投资机构及各类资本运作团队、人才入驻经营办公,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产业基金孵化器,通过本地培养孵化、外部项目引进、资本和人才整合等手段,逐步打造枣庄基金小镇。
提高保险市场创新服务水平。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落实市级财政保费补贴,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健康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积极引进保险资金,为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城镇化建设等民生建设和重点工程提供长期资金支持。到2020年,全市市级保险机构达到60家左右,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达到5%左右,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3)电子商务。打造行业电商平台。围绕机械电子、干杂海货、童车童床、轻纺工业制品、特色农产品、家居建材等行业,建设枣庄市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电商龙头企业。引导现有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传统生产和商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国内知名电商企业落户枣庄,设立区域总部、技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运营中心。推进传统商贸业和网络零售融合发展。推动山东贵诚集团、银座商场、新昌商贸城、居然之家、森博家居广场、红星美凯龙全球生活家居广场、万洲浙商城等实行O2O、C2B等新型电商模式。鼓励发展特定商品门类或特定消费人群的网络零售平台,做精做透网络零售业务。结合农村流通实体网点建设,支持供销社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的网络零售平台。加快普及中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中小微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社交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开展在线采购与销售,提升企业网络营销能力。引导个体工商户大力开展网店营销,培育一批品牌网店、特色网店。与电信运营企业深度合作,推广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应用,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增值业务提供商和金融服务机构合作,拓展移动电子商务领域。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内外贸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培育一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我市企业开展跨境贸易服务。引导进出口企业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出口增量。推动我市在外企业与市内企业探讨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在境外设立实体运营店与本地化电子商务网店等方式,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园区。推动各区(市)和枣庄高新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及网络技术、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配套企业入驻,争创省级、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在新城区建设电子商务科技硅谷园,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商区域中心、技术中心、分支机构或第三方服务商进入。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
围绕“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效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实现190亿元以上,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1.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特色优质粮油、特色蔬菜、特色畜禽、特色果品、特色水产五大产业带,实施特色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打造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特色优质粮油产业带。重点建设滕西、枣南百万亩高产区,覆盖级索、姜屯、古邵等36个主要产粮镇,推进粮食高产市和吨粮市建设,加快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到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80万亩左右,产量稳定保持在165万吨左右;粮食产品加工商品率达到6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保持在10万吨左右。
(2)特色蔬菜产业带。以马铃薯、辣椒等为重点,建设设施蔬菜基地;以芸豆、食用菌等为重点,建设高效特色蔬菜基地;以张范、周营、坛山、吴林等近郊镇街为核心,建设城镇保障瓜菜基地;以海风冠都、龙业果蔬等企业为龙头,建设蔬菜加工出口基地。以新品种繁育和工厂化育苗为重点,扶持壮大种苗企业,建设改造育苗能力达5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厂(场)。到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总产达到500万吨以上,设施化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3)特色畜禽产业带。强化畜牧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抓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生态养殖场和秸秆养畜养殖场等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优势畜禽品种饲养基地建设。着力发展滕州生猪和肉羊肉鸡、山亭肉羊和肉鸡、薛城生猪、市中蛋鸡和肉鸭、台儿庄奶牛和肉牛、峄城蜂业等优势产业。
到2020年,建成市级及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0个以上,全市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4)特色果品产业带。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石榴、核桃、长红枣、大樱桃、酥梨等名优特果品,全面提升果品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加工增值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改造、完善、提高的要求,采取市场引导、行政推动、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措施,在林果产业优势产区实行更新换代工程,对传统果园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在品种选育、技术组装、规模种植上实现新突破。
到2020年,全市果园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量达到30万吨。
(5)特色水产品产业带。大力实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良种工程建设,推广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岩马等大中型水库和市域内河流实施生态养殖,放鱼养水,改善恢复生态环境;在沿湖、沿运、沿河区域,煤矿、石膏矿塌陷地大力发展鱼塘养殖。到2020年,全市渔业放养面积达到2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11万吨。
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托春藤食品、祥和乳业、鲁南牧工商、冠宇农业、穆拉德生物科技和华宝牧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培育项目,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比重。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集中,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拓展基地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支持滕州市、市中区等区(市)大力发展规模化、特色化经营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城郊型生态观光农业。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数量超过30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企业达到100家以上、过10亿元的达到10家以上,形成畜禽、粮油、果蔬、食用菌、乳品等五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群,带动本市基地面积100万亩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7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例达到90%以上。
(2)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体系。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以供销社为主导、以土地托管为核心的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现代农业提供从种植到收售的全过程系列化服务。培育以滕州市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为龙头的一批流通型企业,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以台儿庄区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为基础,带动科研、融资、市场、信息四大平台建设,在企业孵化、产品技术研发、品牌培育上取得新突破。积极推动“快递+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产品快递网络,服务产地直销、订单生产等农业生产新模式。到2020年,力争形成12类农业专项社会化服务体系、60个区域为农服务中心和2000个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组织。
3.提升现代农业支撑能力(1)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大任务,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突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两大重点,以实施农业科技展翅十大行动、推广十大先进适用技术为载体,强化现代种业发展、良种良法配套、农业科技示范园、高效光伏食用菌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快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充分发挥国家(峄城)农业科技园区等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到2020年,培训3000名农村创业型实用人才、5000名农业技术服务型实用人才、5000名农业职业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提升持专业证书的企业劳动力占比,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2)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市、区(市)、镇(街道)、村(居)四级监管体系,配齐人员和设备。建设好市级综合质监中心项目,提升检测能力。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农药管理制度,加大农药管理“两项制度”推行力度,逐步实行生物农药补贴。实行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提升“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对基地实行奖补政策。继续严格执行农产品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关。强化农产品质量意识,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推进山亭出口农产品安全信息平台及检测体系建设,建设山亭农产品安全示范园。“十三五”期间,每年新认定“三品一标”30个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3)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超采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力度,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大面源污染防治、地下水超采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力度,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提高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88.4万亩,实现农田集中连片,田地平整,水、电、路设施配套,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得到加强,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4)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重点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生态沃土工程、农机农艺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和农机化精准培训工程,加快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积极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20年,全市农机资产总值达到38亿元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400万千瓦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以上。
(5)健全完善支农惠农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将各类支农投资纳入地方性法规框架,保证各级财政对现代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加大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力度,控制农资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建设,形成100万吨现代化仓储能力,确保全市粮食安全。执行农业税率减免政策,加大对农民负担的监管,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充分发挥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的作用,设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资金,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进一步推动银农合作、银企合作、银社合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
力度,完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进一步推动银农合作、银企合作、银社合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
(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
1.推进“品牌枣庄”建设。完善商标发展、品牌创建政府考核体系和年度通报制度,合力促进市场主体商标品牌化、国际化,加强商标、品牌专用权保护。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支撑点,引导机械、煤化工、新能源、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电器、电子、新型服务业、建材等产业争创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加大引领城市转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品牌的培育力度。到2020年,建成1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中国驰名商标认定达到20件以上,山东省著名商标达到100件,培育1家中国质量奖、3家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培育50个山东名牌产品、6个省级优质产品生产基地、10个省级服务名牌企业、5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市长质量奖达到56家(人)。
2.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大力开展服务行业标准化人员培训。到2020年,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基本消灭无标生产现象;开展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达到50家,列入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达到25家;省级以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4个,建成国家级综合标准化示范区1个。
3.打造质量监督检测高端平台。建成枣庄高新区国家锂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滕州山东省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滕州山东省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市新能源助力车及童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建滕州国家玻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批质量检测平台,实现国家级质检中心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省级质检中心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我市跨越追赶的强大动力。要全面落实中央、省改革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破除发展障碍,释放发展潜能。
实施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优化开放格局,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1)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理顺部门与区(市)审批权限,确保审批行为严格依法、公开透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厘清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实行审批监管分离,审批权相对集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2)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属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事项,探索实行承诺式准入等方式,强化落实告知性备案、准入信息公示等配套措施。完善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相适应的审批体制。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全市非涉密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以及所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全流程网上办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即时电子监察,建立透明、规范、高效的协同监管机制,实现“制度+技术”的有效监管。
(3)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全面实行工商、质监、税务“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探索工商、质监、税务、人力社保、统计“五证合一”商事登记模式。
(4)加快建设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和行业建立、充实和完善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不断增强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5)深化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探索和完善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强化全过程、全方位监管,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防止权力寻租和滋生腐败,实现阳光运行、透明操作。
(6)构建市场协同监管体系。明确各部门市场监管职责,防止出现监管真空,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纵横联动的协同监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并联运行,信息共享、高效便捷,阳光操作、全程监督”的网上联合审批监管平台。建立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各部门间依法履职信息的互联互通、联动响应,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模式,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协同监管新机制。
信息共享、高效便捷,阳光操作、全程监督”的网上联合审批监管平台。建立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各部门间依法履职信息的互联互通、联动响应,形成分工明确、沟通顺畅、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探索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模式,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协同监管新机制。
2.推进农村体制改革,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1)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抓好引导清理工作,按照“谁审批、谁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类规范。充分利用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基金债券等,扩大金融开放与风险防控,形成投资洼地。严格审核辅导认证,做好资格认定,完善运用规则,搞好业务培训。完善合作运营模式,推广斜屋长红枣专业合作社实缴制和祥龙马铃薯专业合作社认缴制两种模式,实施农民合作社资金互助试点项目。
健全风险处置机制,强化属地管理,坚持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相结合,建立信息披露和社会监督机制,完善风险事项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发挥托管银行的监管职责。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互助组织内部信用制度,加强农村信用文化建设,健全失信惩戒机制。抓好示范工作,经过筛选培训示范社,稳妥扩大试点覆盖面。重点提升农业保险深度和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模式,打造全省、全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样板。式,打造全省、全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样板。
(2)加快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健全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配套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试点,探索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试点,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试验,实施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提升项目,延伸产权交易范围,发挥产权交易市场的综合效应。支持山亭区建设鲁南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发展集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于一体的合作经营。实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试验项目,积极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规范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大力推进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
3.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提升市场主导下的政府调控能力(1)推进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预算体系,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资金配套,减少直接扶持、补助资金,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政府专项资金重点投向规划编制、创新创业、公益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修复等领域。推进政府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快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财政支撑绩效评价机制,适时调整市、区(市)财政体制,理顺事权、财权。
(2)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合理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职责,明确地税部门对收费基金等的征管职责。推行税收规范化建设,实行办税便利化改革,建立完善服务合作常态化机制、诚信纳税机制、纳税服务投诉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提升大企业税收管理层级,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深化税务稽查改革,推行电子发票,加快税收信息系统建设,增强税收大数据服务作用,实现征收管理方式转变。
(3)提高资本运作能力。以创新思维抓好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变资金为基金,加强杠杆化融资,设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发展基金、铁路发展基金、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等。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方式。
(4)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发挥担保公司接续还贷资金的作用,确保重点企业正常运行,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加强对工业和民营经济、“三农”、新型城镇化、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支持,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信贷规模。
4.推进企业改革,激发企业潜力和活力(1)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完善公司治理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关键核心作用,明确出资人职责,依法维护国有资产权益,加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健全董事会组织机构,优化成员结构,规范运作机制,提高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内部董事、外部董事和职工代表相结合的新格局。强化监事会监督作用,逐步形成以外派监事会和外部监事或财务总监为主、职工代表参与的新机制。扩大董事会聘用高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范围,逐步形成市场化配置的新制度。支持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依法行使职权,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聘任制度。
(2)推动规模企业公司制改制。实施规模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五年行动计划”。规模企业每年改制比例不低于10%,做到应改尽改。到2020年,力争实现全市60%以上的规模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改制,基本达到产权清晰,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财务规范,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市场主体资格合法等“人员、财务、资产、机构、业务”五个方面独立等要求。
(3)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分类推进国企改革、改制、重组,按照商业和公益两种类型逐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重点推进市属及区(市)属商业类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和完善规范运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落实董事会职权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企业薪酬分配差异化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试点。加快处置“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积极探索市、区(市)属公益类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机制,对条件成熟的领域可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方式,鼓励非国有企业参与经营管理。到2020年,市、区(市)属商业类国有企业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
(4)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推进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探索主业处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商业类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公益类国有企业规范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非公有资本、集体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完善优先股和国家特殊管理股方式,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健全混合所有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行混合所有制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
(5)盘活存量资产。统筹改革发展,盘活企业资产,依法终结已实施属地化管理有关企业的破产程序,完成资产变现、职工合法权益清偿和身份置换,推进企业各类人员实行属地管理。抓住市南工业区列入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的机遇,完善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市南工业区转型升级,依法尽快完成剩余市属工业企业改制任务。推动市南工业区与枣庄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支持万泰创业实施“退城进园”。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落实国有资本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监督长效机制,确保国有资本安全运营,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5.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枣庄”奠定社会基础(1)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和信用信息标准体系建设。依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在信息采集、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信用奖惩、征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适合我市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依据全省统一的信用体系基础标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各领域信用标准体系;落实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把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公布、使用管理活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信用枣庄”官方网站和企业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个人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基础数据库三个基本数据库,形成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的“一网三库一平台”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依托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对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中产生的信用信息进行记录、完善、整合,加快建设各领域信用信息系统。按照“条块结合、属地服务、互联互通、互相交换”的原则和统一的信用信息基础标准、技术规范,搭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各领域信用信息系统与省、市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互联互通,逐步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在省、市范围内交换和共享,并参与全国信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3)培育和发展现代信用服务市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信息服务组织体系。重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作用,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信用服务企业整合各类信用信息资源,开展联合征信和增值服务,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支持组建全市性信用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功能。
(4)强化社会信用监管机制。制定有关信用行业的准入制度,强化征信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加强对信用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和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可在授信额度、付款方式等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或便利。对失信行为,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信用信息的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形成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失信联防机制。
(5)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组织开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信息的新闻发布工作,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宣传,弘扬诚信正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普及信用知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以及各行业、企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诚信主题活动,弘扬诚信文化,形成全民自觉守法、诚信守信的良好氛围。
6.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按照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廉洁型机关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在基本完成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切实实现公务出行便捷合理、交通费用节约可控、车辆管理规范透明、监管问责科学有效,基本形成符合市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打造经济增长新高地。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4亿美元,年均增长5%。
(1)坚持招大引强。紧盯国内外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民企,深入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布局和年度投资计划,开展登门招商、专业招商等,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接,集中力量招引对枣庄转型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影响力的大项目、好项目,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配套成链”的效果,提升我市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档次。
(2)立足优势产业招商。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坚持集群承接、沿链引进,按照“强链”“补链”“建链”的要求,推进招商引资规模与质量双提升。围绕改造传统优势产业抓招商。依托我市现有的煤化工、机械机床、橡胶轮胎、玻璃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努力招引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关联配套,拉长做强产业链条。
围绕培育新兴产业抓招商。对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节能环保、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全面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激励政策,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倾力打造国内重要的中医药颗粒剂生产基地、锂电产业基地和休闲养生基地。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抓招商。引导外资投向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科技信息、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3)面向重点区域招商。瞄准京沪、江浙等高铁沿线省市,日韩、港台等境外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积极拓展欧美澳发达国家,形成境内“立足鲁南、承接京沪、对接江浙粤”、境外“主攻日韩、突破港台、开拓欧美澳”招商大格局,力争承接一批无污染、低能耗的高科技项目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加强与驻外办事机构、各地商会联络沟通,广泛搜集招商信息,积极洽谈,多方交流,开展委托招商。积极拓展与淮海经济区、环渤海区域合作组织交流,开展区域合作招商。
(4)创新招商引资模式。推动产业园区整体招商。通过承建方自主招商、自主建设、自主管理的模式,实现地方政府和园区管理方衔接协调、共赢发展,推动招商引资方式向高层次、高水平发展。组织境外招商活动。组织好香港山东周、台湾山东周、日韩招商等境外招商活动,扎实做好前期项目洽谈、对接等工作,发挥高层领导的协调优势,推动招商引资项目成功落地。拓展利用外资途径。积极推动鲁南机床、悟通香料、泉兴中联水泥等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或发行债券,尽快实现企业境外上市零的突破。积极争取在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境外直接融资。鼓励外资以并购、参股、利润再投资等多种形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鼓励企业利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新型投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2.提升对外贸易水平。深入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壮大出口主体队伍,培育出口品牌,创建出口基地,开拓国际市场,打造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大力引进沿海发达地区外向型企业,带动我市对外贸易扩规模、上水平。到202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1.5亿美元,年均增长7%左右。
(1)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坚持实施国际自主品牌发展战略,扶持丰源轮胎等成长型外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打造一批新的出口支柱企业。扶持三合机械、腾达不锈钢、威达重工、艾菲尔管业等企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收购、租赁国际知名品牌,扩大出口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向“创新型竞争”、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激发我市外贸发展动力,提升我市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
(2)培育外贸出口基地。巩固服装、机械设备、轮胎、玩具等传统优势出口行业,强化省级纺织服装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中小机床出口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出口基地。巩固提升滕州、山亭、市中、峄城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扩大示范区覆盖范围,创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规模。质量,扩大出口规模。
(3)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结合国家自贸区建设,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判和分析,主动对接市场需求,引导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充分发挥展会在市场开拓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新兴市场开拓展览行动计划”和“境内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重点组织纺织服装、机械机床、化工建材、农产品等行业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欧洲国际机床展、俄罗斯国际建材展、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展、中东五大行业展等境内外知名展会,扩大宣传营销,强化产品推介。支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创建自有品牌,开展产品、服务和管理体系认证。
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组织搞好“外贸电子商务推进服务年”活动,引导企业借助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及第三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贸易,加快引进高水平的专业电子商务企业,为我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撑。
3.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坚持“走出去”与转型发展相结合、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加快我市企业“走出去”步伐,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开创对外经济合作新局面。到2020年,对外实际投资达到3338万美元,年均增长10%。
(1)推进重点行业参与国际分工。推动重点行业在全球实现产业链布局,支持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行业企业到境外建立研发、制造和销售体系,融入国际产业发展体系,合理配置资源要素,转移优势富余产能,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着重开拓非洲、拉美、东盟、俄罗斯、朝鲜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市场,实现我市国际市场开拓升级。
(2)鼓励开发海外资源。突出境外煤炭、铁铜金矿产、木材、石膏、橡胶等资源的开发,支持企业积极利用境外优质资源,通过参股、并购、独资等多种方式建立海外基地,深化资源能源互利合作,全面提升境外资源配置的能力。鼓励煤炭、水泥等优势企业扩大境外投资领域和规模,采用基础设施换资源、勘探合作换矿业开发权等模式,开发资源能源,建立原料基地和研发机构,拓展企业发展空间。重点推进枣庄新远大泰国天然橡胶二期项目和石膏板二期项目、山东联众贸易公司埃塞俄比亚石膏粉及建材产品生产项目、山东探宏矿业公司喀麦隆探矿项目等。
(3)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大胆探索对外承包工程的新路子,组织企业加强与央企等国内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利用其优势和渠道“借船出海”,开拓境外市场,带动成套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业务培训,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提高对外承揽项目的能力。探索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经营公司、高等职业学校合作模式,巩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传统劳务市场,积极开拓欧美高端劳务市场,提升外派劳务层次,打造我市外派劳务品牌。
(4)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台儿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等重要载体平台建设,引进一批服务外包先进企业,培育本地外包骨干企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外包转移,强化国内外市场开拓,推动台儿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全市离岸外包服务业务。
重要载体平台建设,引进一批服务外包先进企业,培育本地外包骨干企业,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外包转移,强化国内外市场开拓,推动台儿庄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争创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进一步扩大全市离岸外包服务业务。
(5)主动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加强与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城市在特色园区、文化旅游、研发成果、交通设施等方面的深度对接融合,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和资源充分共享、高效利用。融入淮海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发挥临边优势,提升产业根植环境,利用山林、运河、文化资源等优势,强化与苏北联动发展,寻求互补合作的空间和机会,坚持共生共赢的发展路径。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建设,加强与带动能力较强的济宁、临沂两市的产业交流、互补与合作,着重与济宁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对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联合济宁、聊城等市,推动运河经济文化带大发展,打造绿色运河产业带,再造运河繁荣;联合临沂等市,推动红色旅游经济圈大发展,实现区域内红色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动、产品融合,打造红色旅游区域联合品牌,提升鲁南地区红色文化经济影响力。
(三)强化园区载体建设
1.明确园区产业发展定位。枣庄高新区重点发展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园区发展格局。滕州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机械制造、食品药品、玻璃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薛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清洁化工、金融及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精密电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山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药品加工、新型建材、造纸、印染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电子商务;枣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水处理剂;峄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橡胶轮胎、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石榴深加工、煤电循环经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高端纺织、精细化工、服务外包。依托园区功能定位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造、食品药品、玻璃深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设备;薛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清洁化工、金融及总部经济、商贸物流、精密电子、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山亭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食品药品加工、新型建材、造纸、印染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制造、电子商务;枣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水处理剂;峄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橡胶轮胎、纺织服装、机械设备、石榴深加工、煤电循环经济;台儿庄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高端纺织、精细化工、服务外包。依托园区功能定位招商引资,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2.理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经济园区发展综合考评机制,提高创新能力、品牌建设、投资环境等指标权重,引导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园区集聚。坚持“筑巢引凤”与“腾笼换鸟”相结合,健全以亩均投入、亩均税收、亩均就业人数为导向的项目考核退出机制,加大闲置低效土地清理力度,促进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发挥好枣庄国家级高新区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枣庄国家级高新区整体实力膨胀,力争在“十三五”期间争创先进、向前进位。壮大滕州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3.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立市场化运作、社会化参与、多元化投入的园区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等功能,为项目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4.探索园区发展新模式。推进与发达地区经济园区的对接合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通过联合开发、建设“区中园”“园中园”等形式,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整体提升设施配套、产业协作能力,推动各类经济园区向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五、注重绿色生态,建设美丽枣庄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从经济结构调整的源头着手,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领域发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生态强市,努力打造“美丽枣庄”。
(一)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1.开展生态城市创建。加强生态市建设,滕州市、山亭区要进一步巩固市级生态区(市)创建成果,提升建设水平;山亭区、峄城区2016年,其他区(市)2017年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区(市),全市2018年力争建成省级生态市。积极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支持山亭区创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示范区。
2.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巩固提升工程。进一步巩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整合资源,高标准建设各类国家公园,重点推进环城国家生态公园、城乡生态绿色廊道、薛城城南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促进“鲁南绿城·山水枣庄”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环城森林公园打造提升、荒山绿化攻坚、城乡生态绿色廊道建设、森林防火与保护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湿地保护恢复等“十大提升工程”。保护好森林山体生态系统、湿地河流生态系统等,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好城市之肾、城市之肺。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果、退耕还湿,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荒山绿化攻坚、城乡生态绿色廊道建设、森林防火与保护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湿地保护恢复等“十大提升工程”。保护好森林山体生态系统、湿地河流生态系统等,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好城市之肾、城市之肺。加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和建设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果、退耕还湿,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构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水岸和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5%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80%以上,国家森林城市整体水平全面提升,现代林业治理体系基本建成。
3.加大采矿塌陷地和破损山体治理力度。采矿塌陷地治理。
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原则,加快实施采煤塌陷地和石膏开采塌陷地、铁矿废弃矿坑等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有效增加治理区内的林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矿山生态环境。到2020年,全市治理采煤塌陷地6万亩。破损山体治理。严控露天开采,针对破损山体的不同现状,因地制宜、一山一策,把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植树造林、城乡大绿化、土地复垦等工作结合起来,彻底消除破损山体安全隐患,同时达到全面绿化、美化荒山的目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到2020年,基本完成破损山体治理任务。
(二)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1.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区域联防联控,重点推进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油气回收及油品质量治理,着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让老百姓能够经常看得见日月星辰、闻得到馥郁花香。加强对煤电、水泥、化工、玻璃等重点排放行业和工业燃煤锅炉的监管,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以各类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地和物料堆场为重点,强化各类扬尘污染防治,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保洁标准,全面降低各类扬尘污染负荷。
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力度。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市场,强力推行烧烤入室,所有餐饮经营场所必须安装并规范使用油烟净化装置。
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交通工具,加强油品质量和油气回收监管。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规划城市供热点布局,逐步解决“煤电化工围城”问题。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建立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长效机制。以大中重型客货运输车辆为重点,加快老旧车和高污染机动车淘汰进程。
加大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站网建设,提高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餐饮油烟、油气回收及油品质量治理,着力提升大气环境质量,让老百姓能够经常看得见日月星辰、闻得到馥郁花香。加强对煤电、水泥、化工、玻璃等重点排放行业和工业燃煤锅炉的监管,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确保废气达标排放。以各类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工地和物料堆场为重点,强化各类扬尘污染防治,不断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和保洁标准,全面降低各类扬尘污染负荷。
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力度。坚决取缔露天烧烤市场,强力推行烧烤入室,所有餐饮经营场所必须安装并规范使用油烟净化装置。
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和绿色交通工具,加强油品质量和油气回收监管。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统筹规划城市供热点布局,逐步解决“煤电化工围城”问题。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建立疏堵结合、以用促禁的长效机制。以大中重型客货运输车辆为重点,加快老旧车和高污染机动车淘汰进程。
加大大气环境污染监测站网建设,提高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到2020年,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PM10浓度分别比2015年下降22个百分点,“蓝天白云”天数年均增加5天。
2.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以保障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和群众饮水安全为目标,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监管,实施港口整合、小码头治理、船舶标准化、LNG船舶推广,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抓好流域水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探索建立人工湿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实施潜流人工湿地净化工程,提升净化能力。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区(市)部分现有污水处理厂,新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区(市)部分现有污水处理厂,新建高新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率、处理率;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2020年底前总体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大投入、有序推进,在13个省、市级示范镇率先建成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实现所有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部农村新型社区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大羊庄水源地、周村水库水源保护区等重点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超前防控庄里水库上游水源地污染,全面消除可能影响水质安全的各类污染源,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到2020年,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
3.积极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协同推进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三大举措,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4.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和环境质量,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宜居环境,“十三五”期间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加快枣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光大国际滕州环保能源发电、山亭区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山东润山亭区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山东润源2×15兆瓦生物质发电、王晁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着力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完善“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实现更高质量的全覆盖。加大路域环境治理力度,建立起政府治超和源头管理相结合的治超长效机制,打造“畅安舒美山东路”。推动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乡村旅游点厕所新建改建,切实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扎实推进节能降耗
1.着力强化源头控制。严格执行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审批制度。科学合理利用能源,从源头上控制我市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十三五”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新建、改扩建项目实行煤炭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严格落实《山东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方案》,确保2017年完成省里下达我市113万吨煤炭减量任务。
深入开展市级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启动市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推动碳交易工作。
2.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导向,实施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加快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技术应用步伐。
充分发挥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运用新设备、新产品、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突出电力、化工、水泥、纺织印染等重点产业的节能减排,强化目标责任,提升整治标准,淘汰染整设备、平板玻璃、废纸制浆等落后产能。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推广华润纸业“污水深度处理和回用—沼气发电—污泥干化焚烧利用”、鲁南化工“能化共轨技术”、鲁南机床“数控机床再制造”、枣庄中联“水泥窑协同资源化处置建筑垃圾及产业废弃物”、祥和乳业“以养殖业为主体、种植养殖加工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等循环经济典型经验,加快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引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促进企业生产链条耦合衔接,切实推进各类废弃物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打造具有枣庄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积极推进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培育煤气化、煤焦化、玻璃生产加工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园区循环式发展。
4.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开展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水价,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推进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回用,推广节水设备、器具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严格的土地利用标准,优化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开发强度,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有序利用地下空间,做好统筹谋划开发,提高综合管廊、地下交通、商贸设施建设水平。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资源类约束性指标。的资源类约束性指标。
(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大防控、管理、惩罚力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源头严防制度。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探索完善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动态监测监管体系;改革规划体制,理清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之间的关系,推进“多规合一”,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强化价格和税收调节功能,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利益导向机制。过程严管制度。全面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阶梯价格制度,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制定修订地方法规,完善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体系,规范开发行为。后果严惩制度。
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度。政策支持制度。对全市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净化项目给予倾斜,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环境资源利益进行再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推进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和谐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市)城区、镇、农村新型社区协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突出组团式布局的空间特色,构建“一主、一副、两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1.一主。薛城区、市中区、峄城区、枣庄高新区作为市域主中心,构成枣庄市中心城区。按照“西城扩容、东城提质、一体发展”的思路,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西城区扩容量,聚人气,打造现代化“大新城”,成为我市行政经济、科研创新、商务金融、文化体育中心。东城区提质,通过设施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便利水平,打造城市转型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实现市中区、峄城区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商业中心区。
发展”的思路,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力。西城区扩容量,聚人气,打造现代化“大新城”,成为我市行政经济、科研创新、商务金融、文化体育中心。东城区提质,通过设施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便利水平,打造城市转型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实现市中区、峄城区融合发展,打造全市商业中心区。
2.一副。滕州市按照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打造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商贸集散地、文化旅游名城,创建成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加快滕州高铁新区建设,建立现代服务业中心与物流基地,打造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3.两区。山亭区按照“生态休闲、文化旅游”的城市定位,加强生态保护,发展旅游、度假、健康、养老、食品加工等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山城、绿色宜居家园、枣庄“后花园”,建成山东省城乡统筹示范基地。台儿庄区按照知名旅游目的地定位,重点加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扩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影响,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鲁南苏北地区靓丽水乡古城。
4.多点。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原则,以设施配套、产业聚集为重点,培育税郭、榴园、阴平、古邵、陶庄、邹坞、涧头集、桑村、北庄、滨湖、西岗、级索12个省级示范镇和木石、官桥2个产业特色重点镇,使之成为我市新型城镇化重要支撑点和转移农民市民化的重要载体,实现“镇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
(二)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加快供排水、供气、供热、供电和公共交通等设施建设,实施“水质提升、全域气化、热网扩容、电网改造、公交覆盖”五大工程,全面提高全市水网、气网、热网、电网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公交线网的快捷性、舒适性。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推广海绵型小区、道路、广场、公园和绿地建设,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科学布局雨水调蓄设施。城市新区率先进行海绵城市试点,老城区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为突破口,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等各类管线,同步配套消防、供电、照明、通信、监控与报警、通风、标识等设施,重点推进金沙江路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力争2020年底全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长度达到30公里以上。改造老旧供水管网。完善地下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建设市级城镇供水水质监测平台,完成60%老旧管网改造任务。实现天然气“镇镇通”。建设完成天然气主管线工程,建立健全燃气设施保护制度,通过远程燃气信息化监控平台,对地下燃气管网、重要节点及各类场站实施有效实时监控,实现天然气管网“镇镇通”。推行集中供热工程。完成地下供热管网普查和老旧管网改造,实施老旧小区集中供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
到2020年,各区(市)新增供热面积不少于200万平方米。实施智能电网建设。预留、保护好规划变电站站址、线路走廊,加快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1000千伏山亭变电站、500千伏峄城输变电工程,依托特高压,构建500千伏“南北互供”、200千伏“三纵三横”、110(35)千伏“主备兼修”、10千伏“拉手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目标格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全市BRT线网系统建设,加快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步伐。到2020年,全面实现BRT线网城区全覆盖。推进综合通讯网络建设。提升无线通信应用与网络信息安全水平,到2020年,全面建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体系。加强社区服务建设。推进“养老服务、教育、文化、体育、医疗、便民商服、街政管理、公园绿化、环境卫生、公共停车”10项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三)统筹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确立城区—重点镇—一般镇—农村新型社区与中心村四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根据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文化设施、体育场所、汽车充电装置、公共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城乡公共交通发展。加强对城乡公交的财税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和运营主体进入城乡公交市场,建立健全镇村地区公交服务网络,积极推进城市公交向农村公交延伸,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到2020年,全面完成城乡公交改造任务。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完成重点贫困村通自来水任务,到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覆盖。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
加强乡村文化、卫生、旅游服务和宽带网络建设。实施第三批农村公路网络化示范工程,有序推进“村级公路网络化示范区(市)”建设,到2020年,实现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升级为“户户通”。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公共服务网络向区(市)以下延伸,改建、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带动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村。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扩大有效需求,化解房地产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推进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把工程质量、完善分配机制、加强后续管理、抓好设施配套,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万余套。健全完善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管理办法,采取货币化补偿等方式鼓励居民自主购房或由政府购买存量房安置,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到2017年完成存量改造任务,切实改善困难农户基本生活条件。
到2020年,全市既有棚户区改造全面完成。完善邮政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邮政综合服务平台,推进农村“村邮站”和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在全市城镇新建居民楼设置信报箱,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四)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提升乡村整体建设管理水平。做好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要求,规范乡村建设秩序;严格保护耕地,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丘陵、缓坡和其他非耕地进行村庄建设;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合理部署村庄各项建设。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保护文化遗存,传承乡土文化,挖掘乡村自然之美;开展村庄美化活动,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山地森林村庄,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风景优美的生态新农村。到2020年,建设100个历史文化型、特色景观型、乡村旅游型、农业产业特色型村庄或传统村落,40%左右的中心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标准。有序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管理体制,建设城镇经济型、观光旅游带动型、现代农业型、商贸市场型农村新型社区,引导乡村集约发展。到2020年,配套建设完成100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农村新型社区。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完善“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建立“统一收集、统一清运、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乡生活和餐厨垃圾处理新体系。
(五)推进农业人口转移
1.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把握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内涵。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使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权利。实施居住证制度,拓展居住证的社会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户籍人口同等公共服务权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会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户籍人口同等公共服务权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2.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保障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
对未能在公办学校就学的,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在普惠性民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逐步完善随迁子女在居住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将企业职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外来农业转移人口逐步纳入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社保体系,实现社会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的转移接续和不同制度间的衔接转换。根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将城区居住半年以上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六)强化重点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铁路。铁路线路,建设枣庄城际铁路,启动十电专用线迁出市中城区工作;铁路枢纽,依托京沪高铁枣庄站建设枣庄高铁换乘枢纽。公路。实施枣鱼高速及东延工程、新泰至台儿庄高速公路(枣庄段)、枣济线改建工程、店韩路改建工程、郯薛线改建工程、枣徐线改建工程、北留线改建工程,推进G518线,G206线、S244线、山官线、台韩线等路面改造工程,实G518线,G206线、S244线、山官线、台韩线等路面改造工程,实现S234线与江苏S270线对接。机场。加快枣庄支线机场建设。
港航。实施京杭运河升级扩容,建设万年闸复线船闸工程、京杭运河枣庄段二级航道整治工程、台儿庄三线船闸工程,建设滕微航道、城郭河航道、薛微航道等京杭运河航道工程,积极推进京杭运河二通道(伊家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和万年闸三线船闸(刘庄船闸改建)工程,形成以京杭运河高等级航道为主体的内河航道网。推进枣庄港“四港区、六作业区”建设工程,加快台儿庄港区马兰屯作业区与涧头集作业区、峄城港区魏家沟作业区、薛城港区薛城作业区、滕州港区滨湖作业区与西岗作业区等港口工程及配套航道工程建设。城市道路。打通黄河东路、长江路、民生路、和谐路等一批断头路,抓好中兴大道、世纪大道、厦门路、长白山南路、大连路改建、滕州高铁新区路网等项目建设,加快青檀路、振兴路等公铁立交建设。
2.能源水利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庄里水库及抽水蓄能发电项目,推进庄里水库及上游十字河综合性水利型风景旅游区建设,建成鲁南地区著名的湖泊型旅游度假目的地。加快黑峪水库、青檀水库、袁寨山公园水库、山家林水库、院山水库、石户峪水库、何庄调蓄水库、凤凰湖调蓄水库、辛庄水库、红石头嘴水库等项目建设。
七、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保基本、强基层、政府托底的原则,鼓励人人参与,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体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增强人民获得感。
(一)推进脱贫攻坚
1.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和中央、省部署,加大扶贫力度,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重点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干部驻村、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生态补偿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十项扶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2016—2017年两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2018年全部兜底完成,2019—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2.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进行道路和交通设施建设、饮水安全和农田基本建设、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特色产业增收、危房改造和垃圾处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卫生和计生扶贫、生态环境建设12个重点领域加大帮扶。对在贫困村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保证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3.做好兜底保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制定贫困区(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确保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
4.扩大社会参与。落实企业扶贫捐赠税前扣除、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相关支持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发挥“光彩事业”、“爱心包裹”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引导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聚集。
(二)积极促进就业
1.搭建就业平台。建设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推进区(市)人力资源市场工程,实现就业服务设施信息化。培育2家以上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就业行业领军企业,形成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50家左右省、市、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以创业带动就业,依托新型社区建设“半小时公共就业服务圈”,实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市全覆盖。
2.拓宽就业渠道。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重点企业、项目人力资源支撑计划,落实重大项目就业评估制度,优先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发展现代家政等高端服务业,力争提供岗位年增年增长10%。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争创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破除影响就业的户籍、社保等制度性障碍,支持灵活就业等新形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努力实现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万人。
3.服务重点人群。通过就业见习、三支一扶、专场招聘会等形式,推动大学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实施“农民工3项行动计划”,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培训5万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地新型农民实现本地就业。实施“小城镇乐业工程”,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由政府开发或购买的公益性岗位,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招用职业技能差的4050就业困难人员,不低于10%的比例招用残疾人。对困难家庭进行重点帮扶,实现就业“双零家庭”动态消零,切实降低调查失业率。
4.建立“大培训”机制。整合就业创业、素质技能提升、家政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等培训项目,全面实行企业订单、劳动者选单、机构列单、政府买单培训方式。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及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
5.优化就业环境。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培育宽松营商生态。建设企业用工监测服务平台,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实现企业与求职人员信息对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对采取化解过剩产能措施不裁员、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的企业,给予稳岗补贴;对当年符合条件新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总额1%的奖励性补助;对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3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组织作用,维护职工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三)提高教育质量
1.全面发展各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立德树人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发展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公办幼儿园占比率,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5%以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优化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争取3-5个专业列为国家扶持重点,支持枣庄职业学院做好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第二轮评估工作,推进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异地搬迁工程,推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发展特色优势专业。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支持枣庄学院走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道路,推动学科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2.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适应人口政策调整与户籍制度改革对教育资源需求,坚持学校建设与城乡发展同步原则,严格执行城乡新建居住区(楼盘)配套学校建设前置审核制度,实行教育设施“交钥匙”工程,支持薛城、山亭争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
在城市规划区内,每1—1.5万人口设立1所完全小学,每3—5万人口设立1所初级中学;每个镇至少设置1所初中,5万人以上镇设置2所初中,并保持学校规模适宜;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区(市)统筹,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推进市实验高中三期、市职业中专二期、市十五中东校扩建二期、市特教学校迁建等工程建设。做好教师编制、土地、资金等优先供给,抓好建学校、控择校、促均衡三大重点,多渠道解决全市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逐步消化、取消现有中小学临时代课教师,增加教师编制,解决中小学教师严重缺编问题。
3.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强特殊教育,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建立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为补充的特教办学格局。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保证农民工为主体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方,适当增加寄宿制学校。建立教师补充机制,按编制标准配齐配足新师资。实施区(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工资待遇同一标准,建立城市优秀骨干教师到基层轮教、从教制度,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资源共建共享和对口交流支援制度。
4.推进教育现代化。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渠道,创办多种类型的社区学院,提高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形成初步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教育信息网,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发展远程教育。打造智慧教育,使每所学校都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重点高校在枣庄设立分校区或研究机构。
(四)打造健康枣庄
1.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市立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滕州中心人民医院分院等项目,打造医疗行业龙头。加快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基因测序中心),将医学影像和分子诊断临床研究应用提升至国内领先水平。发挥新城区医疗资源集中、设施先进、交通便利优势,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科室或专科医院,加大对外辐射能力,提升全市医疗知名度。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思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与投入,完善制度体系,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完善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药品生产流通、医学教育等配套改革政策,切实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全科医生首诊制度,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使区(市)就诊率达到90%以上。加强传染病、慢性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做好麻风病、艾滋病、精神病等防治和减盐防高血压工作,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医疗救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实现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免费检查全覆盖,实施免费产前筛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3.着力发展中医事业。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建设科研教学综合楼、传染病房楼等项目,培育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和“西学中”培训基地,提升一批重点及特色专科,打造成为鲁南乃至苏鲁豫皖地区同级中医院名院。发挥中医预防保健优势,完善以各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分级服务网络。繁荣中医药文化,推广养生保健知识宣教,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争取中医医院中医医师占比不低于6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4.促进医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行医养结合模式,加快康复医院建设。促进医养融合对接,鼓励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提高健康保障水平,争取人均寿命达到78岁。
5.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战略。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健全监管机构、稽查机构和监管执法队伍,构建覆盖市、区(市)、镇(街道)、村(居)四级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实施“智慧监管”工程,提升科学监管效能。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快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和滕州、山亭、台儿庄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形成以市级机构为中心、区(市)机构为骨干、镇(街道)快检为辅助的检验检测体系。深化“食安枣庄”建设,创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持续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整顿,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监督,形成以“政府、企业、市场、公众”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社会共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公众”为主体的“四位一体”社会共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五)改善生活品质
1.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搞好政策衔接和相关公共服务,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加大特殊计划生育家庭的保障扶助力度,完善基层计划生育网络、队伍建设,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繁荣文化事业。以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核心,以打造“15—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主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重点文化工程、公共文化产品、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服务队伍等发展,加快建设新城工人文化宫等文化娱乐设施。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持力度,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权益,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市)、镇(街道)和村(居)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组织榴花文艺奖评选,繁荣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加强文物保护力度,保障历史文化和遗存安全。
支持“庄户剧团”等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建设,实施柳琴戏振兴工程,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
4.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推进新城体育中心、体校工程,加强健身设施场地及培训服务机构场所建设,打造棋牌运动、公开水域垂钓等一批训练推广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力争达到38%。
(六)加强社会保障
1.完善社保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实现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统一规范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加大一般公共财政预算对养老保险基金支持力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渠道,按比例划拨国有资产充实基金,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积极推进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加快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积极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将机关事业单位纳入生育保险范围。加大电子社保建设,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经办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住院医疗费用联网即时结算。
2.健全救助体系。构建分工负责、相互衔接、协调实施、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做到“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社会救助信息化核对、网络化管理,确保核对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以住院救助为主,突出重特大疾病救助,兼顾门诊和临时医疗救助的模式。做好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实行诊疗费用即时救助,取消医疗救助起付线。
3.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城老年大学、老干部活动中心等公共活动设施,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加大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30%以上,60%以上农村建立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
4.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灾情信息报送网络。加强灾害风险调查,建立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加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农村民居基本达到6级地震抗御能力。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和贫困地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支持,建设1个以上市级地震综合台、2—3处Ⅰ级应急避难场所。
5.做好优抚安置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与管理,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配合国防和军队改革,做好国防动员和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军地需求对接、布局统筹、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依托省级国民经济动员中心,大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完成枣庄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优化行政区划,深化平安边界创建活动。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加快公益性公墓和综合性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巩固提高火化率。改善婚姻登记服务设施,提高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七)建设平安枣庄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方参与和有效衔接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工程,倾力打造地面、地下、空中、水域、网络“五位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实施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拓宽服务内容,重点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努力消除各类社会不安定因素。推进基层综治机构、平台、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综治信息化建设水平。
2.推进法治枣庄建设。做好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管理四个中心建设,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积极为基层提供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法治枣庄、法治区(市)和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抓好全面禁毒工作,强化监狱、戒毒场所监管。维护信访稳定,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着力打造法治、为民、公正、透明的信访工作新模式。
入开展法治枣庄、法治区(市)和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创建活动。抓好全面禁毒工作,强化监狱、戒毒场所监管。维护信访稳定,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着力打造法治、为民、公正、透明的信访工作新模式。
3.保证重点领域安全。严格安全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源头、生产、流通监管,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交通治理,明确责任,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保障校园校车安全。强化对煤矿、危化品、烟花爆竹、油气输送、燃气、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品(物品)的安全意识,开展重点场所或薄弱环节检查,保障消防安全。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安全技术和设施建设。
(八)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建成新城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立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中心,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实施残疾人康复工程,促进残疾人就业,维护残疾人尊严。整合外事侨务资源,构建“大外事”“大侨务”工作格局。弘扬国际人道精神,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深化青年文明号、学雷锋、“三下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社会工作力量。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目录,研究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做好群团工作,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八、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发挥社会力量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多方支撑保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理念,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制度化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利用率,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广大干部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更好带领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抓好基层党建“1+5”制度体系的制定和落实,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落实党委(党组)抓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1.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原则,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与事业单位改革相结合,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快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基地)建设,按照放宽事前审批、加强行为监督的思路,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推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加快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园(基地)建设,按照放宽事前审批、加强行为监督的思路,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行“四社联动”机制,创新社区治理和服务工作,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业社会工作者,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改革行政复议、信访工作制度。完善互联网管理体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规范传播秩序,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2.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枣庄、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推进地方科学民主立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强化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强化法治人才保障。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为提高各级党政执政能力提供有力法治支持,为加快城市转型,打造“两大高地”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相应的地方立法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行政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司法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得到严格遵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增强,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依法治市取得显著成效。
正司法、全民守法,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公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增强,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依法治市取得显著成效。
(三)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1.建立规划衔接机制。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配合,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2.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机制。按照规划指标预期性、约束性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实行分类评价考核。加强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组织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积极开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定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建立规划社会监督机制,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
3.建立规划实施调整制度。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确需调整时,按程序报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附件:枣庄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附件
枣庄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枣政发〔2016〕3号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各大企业:
《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枣庄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枣庄市人民政府2016年3月3日
抄送:市委有关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枣庄军分区。
枣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3月3日印发